创新沃土培养创新人才,北京经开区这所学校13人斩获奥赛大奖

2022年06月02日 17:36:31hcd浏览量:6次

近日,2022年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预赛)北京邀请赛获奖名单公布,北京经开区13名获奖学生均来自有“小十一”之称的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在全市26所拥有一等奖获得者的普通高中学校中,该校1人上榜占得一席,此外还有2人获二等奖,10人获三等奖。如果参照奥运会排名金牌优先原则,凭借该校成绩,成为“首都教育新高地”建设的新标杆。

创新沃土培养创新人才,北京经开区这所学校13人斩获奥赛大奖.jpg

  新学校“起步即优质、开门即名校”

  事实上,这所被陈吉宁市长称赞为“性价比最高的学校”,此次获奖并非该校学子首次崭露头角。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在北京经开区创办的一所分校,学校集初中部、高中部于一体,于2013年开始谋划筹建,2016年正式招生。学校教育总顾问常晟介绍,建校以来,学生在健美操、舞蹈、击剑、篮球、足球、机器人、冰球等各类比赛和服装设计、汽车模型和建筑模型等创新展示评比中屡获佳绩,获得区级以上奖励、表彰共360多项,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竞赛,已获得18个北京市一等奖,32个二等奖,32个三等奖。其实,不仅如此,学校在高考中也是硕果累累,表现不凡,是名副其实的“黑马”!

  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道。招生仅有六年,能取得如此丰硕的育人成果,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合作双方举办北京亦庄实验中学“起步即优质,开门即名校”的初心,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学校所秉持的办学理念和打造的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更离不开北京经开区这一科技创新高地所提供的成长土壤。

  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学校

  “学校现有1710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表都是不一样的”,课程教学院院长赵宇菲介绍。北京亦庄实验中学作为北京市政府教育城乡一体化工程之一,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综合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基础上始终把开发丰富的课程作为重中之重,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办学目标,具体化、课程化、制度化、机制化,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设置独居特色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高选择性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形成激发动力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满足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需求。

创新沃土培养创新人才,北京经开区这所学校13人斩获奥赛大奖4.jpg

化学教室。

  据了解,该校实施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的选课走班、一制三化(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育人模式;设立大小学段修习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施学分制、多元诊断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多向选择、全面发展、特长提升。学校共开设学科课程215门、综合实践课程34门、职业考察课程39门、社团课程75门、游学课程13门,高端项目研究课程5门,设置学生自主管理岗位60余类,形成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高选择性课程体系。其中,分层课程指的是难度的分层,并对应着不同层级的课程学习的方式,有的课程是在老师带领下通过演练结合的方式展开学习,有的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展开;分类课程指的是内容上的分类,如高中英语根据学生需求分为3类;体育课程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跆拳道、飞盘、武术、健美操、冰球、攀岩、击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 自主选择;综合课程则侧重实践,拓展学生综合素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社团生活、职业体验、游学课程、高端项目研究课程、劳动实践等纳入。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四个领域,希望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成为能够规划人生、预见未来的卓越创新型人才。高端项目研究课程旨在服务国家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满足基础学科能力优秀或对科学项目研究感兴趣的学生的需求,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撰写论文或发表专利,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优秀的人,成就更优秀的人

  名师出高徒,亦中学生们成绩的背后是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人力资源部主任管淳介绍:“我校现有教师195人,其中特级教师、省级骨干30人,博士26人,硕士157人,青年教师均是毕业于985、211高校的博士、硕士,大多为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名校的青年才俊。其中,数理、科学、技术专业教师115人,专业领域涵盖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老师们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在这支为教育梦想而相聚在一起的教师队伍中,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科育人领军人物,他们引领学校的高端课程,培养了多名专项优异的竞赛学子。像是信息竞赛教练张敏,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工学硕士,她 所指导的学生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系列比赛中获NOIP一等奖14人次,CSP-S一等奖11人次,获CSP-J一等奖15人次,2人满分;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NOI冬令营)2人获银牌,1人进入北京队;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D类银牌1人次。数学竞赛教练刘欢,系北京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硕士毕业,从2019年至今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数学竞赛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6人次。化学竞赛教练赵志远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理学博士,其本人高中时期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荣获金牌,在亦中连续四年指导学生化学竞赛战果累累。本人也曾获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组织奖,北京市优秀指导教练奖。“我们老师可是打进国级的”获奖学生黄杨宪曾自豪地说道。

  正是这么一批优秀的教师才成就了更优秀的学生。管淳特别提到,能吸引到这样一批成绩优异、素质过硬的老师扎根亦中,要感谢北京经开区为人才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性支持,此外 包括交通、医疗等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整体宜居环境不断提升,也让教育人才引得来,更留得住。

  好的机制才能有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背后是好的机制。该校特别契合笔记经开区改革创新文化,“移植”十一学校治理体系,以建设现代化样本校为己任,围绕“学校如何运转”,努力探索现代治理实现形式。全校推行“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的管理体系,实行“分层聘任”,校长聘任副校级和中层管理团队,中层管理干部与教职工“双向聘任”,一年一聘。实行“按劳分配、按岗取酬、绩优酬高、薪随岗变”的绩效分配制度以及教师、职员层级发展激励机制。学校推行全员预算制,共划分29个基层预算单位,实行“三上三下”、民主理财 ,靠机制保障“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每个年级以学生为中心、职能部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形成工作标准,高效能运转,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在育人方面,实行导师制,与传统班主任制相比,更侧重于指导而非管理,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 从校长到老师与学生一同参与的狂欢节、泼水节、校长有约等各类活动,在尊重、包容、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之下,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更加自信、自律、自强。对于个别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年级还会成立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由学生各科教师组成,定期交流,共同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校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学习资源与未来学习方式的高度契合”踏入校园之中,便能对这一特色有一定的体悟。四通八达的天台连廊、融合各学科特色的学科教室、多功能体育馆、大剧场、排练厅、健身房、演播室、中央图书馆……据常晟老师介绍,学校的空间均承载着育人的功能,校园的设计直接为学生的 学习服务。适应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据了解,亦中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级教室,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全学科功能教室,集讲授区、自学区、研讨区、操作区、仪器区、答疑区、图书角、教师办公区八种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与传统学校不一样的学习场景。学生不是在固定班级上课,而是选课走班。这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学习资源。例如,学生在化学功能教室上课,可以随时进行实验探究,不用再跑去专门的实验室。每间教室里都有着巨大橱柜的学科书籍,供学生随时阅读。每间教室的布置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学科的教室,也因为师生共同参与布置而各具特色,凸显出未来学校的特质。

  在创新沃土上培养创新的人才

  高品质的教育需要高质量资源的支撑。学校位于的北京经开区,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3万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有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40余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形成了难得的教育智力、人才、技术等教育资源,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独有优势。

  “我们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做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未来交通什么样呢?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什么便利?汽车技术又有哪些迭代的最新技术?”2021年12月16日,第五届技术节的最后一天,来自北京奔驰汽车公司新能源研发领域的三位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最前沿最先进的汽车技术发展动向。多年来,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三城一区”战略相匹配,立足于经开区改革沃土,学校积极探索育人方式的变革,深化产教融合,与中航智(无人直升机)、华测电子、金风科技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开展名家大师讲座,组织职业考察课程前往企业参观,利用高端实验室,与企业共建STEAM探究项目化课程,让更多学生拥有“科学家”一样的工作经历,走出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亦庄新城更需要有与国际接轨的高品质学校,我们要主动服务面向全球、全国聚集人才这个大局”,这是采访中几位老师多次表达的愿望。该校依托首都教育高地优势,在办好国际部,与国外知名高校、中学交流的同时,与多所国内高校建立双向对接,是北京大学生源基地、清华大学教学基地、北理工优质生源基地、市教委“翱翔学院”项目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现场教学基地等,这些都成为支撑学校变革的重要力量。

展开
北京园区招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