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提出21条建议助力北京“种业之都”建设 支持企业成为种业科技创新主体

2022年09月30日 14:14:04北京招商浏览量:5次

“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是2022年市政协重点协商议题之一。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牵头成立联合调研组广泛开展调研并形成报告,提出了6方面、21条建议助力北京“种业之都”建设。委员们认为,种业要振兴,企业必须成为种业科技创新主体。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科企合作,多措并举加大种业企业研发投入。

  共识

  北京四大种业体系基本形成

  北京“种业之都”建设进展如何?委员和专家在调研中形成共识,北京发展现代种业优势明显,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体系基本形成,玉米、蔬菜、小麦、蛋鸡等北京特色优势物种育种成果显著,生物育种技术全国领先,新品种研发能力处于全国前列,培育了一批重大种业科技成果,育种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植物新品种权授权数量和通过国审品种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北京种业创新研究成果突出,种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全国种业创新重要地区之一,为加快“种业之都”建设、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报告还提出,本市种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全市种业企业共1863家,种业销售额达160.2亿元。“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3家,占全国的14%;注册资本超过亿元企业数量、比例均居全国之首。

  分析

  种业企业研发投入偏少

  “目前我市生物育种研发投入总体仍然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与国际种业巨头差距显著。”委员们在调研中提出。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最强的国家级种业研发机构、高端种业创新人才和种业领军企业,为种业振兴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但调查显示,50%以上的企业反映内部育种研发资金不足。以在生物育种持续发力的大北农公司为例,近年来,该公司年均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3%,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有差距。

  调研报告还提出,全市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新品种较少。科企合作不够紧密,大多数在京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在京种业企业尚未建立有效完善的分工协作机制。

  建议

  组建种业创新联合体

  如何更好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研组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高效联动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具体而言,应加强科技创新统筹,提高协作开放水平。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开展种业科技4.0技术联合攻关等重大项目,打破种业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各级各类资源要素协同接力。

  还应以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科企合作。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和智库等第三方咨询机构,牵头组建种业创新联合体。进一步在科研项目立项、信贷、担保、兼并重组、人才流动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调研组还建议,制定实施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借鉴对制造业研发投入税收的“加计扣除”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种子企业良种选育和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建立种业改革的“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创新者的失败或者失误,给予改革者、创新者制度层面的鼓励和保障。

 

        更多资讯请关注北京经济开发区网址:http://bj.taxs.vip/park/view.html?id=7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展开
北京园区招商网